当前位置:

三大“抓手”力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

作者:李琳 发布时间:2015-03-03 09:12:14

       国务院在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探索生态文明引领下的新型城镇化,是新常态下培育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而该区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使得该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小城镇发展凸显“小、弱、低”等问题(规模小、集聚功能弱、综合承载力低),决定了洞庭湖区实施生态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在于生态小城镇建设。推进生态小城镇建设,应从三大“抓手”着力。

  一、抓手一: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以此为依托差异化选择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

  洞庭湖区生态小城镇建设应以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为依托,依据各地特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绿化类型,差异性选择生态农业+生产绿化型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恢复型模式、生态旅游业+防护绿化模式或生态服务业(绿色物流业为主)+生态走廊型模式。

  (1)生态农业+生产绿化型模式。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按照生态学原理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同时注重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该模式适宜于位于湖区平原地带和控制开发区内或者自然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而工业基础薄弱,但能利用当地农、畜、林业等优势,开发有特色的农产品,并以特色农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小城镇。湖区平原地区和控制开发区的小城镇可凭借其自然区位条件选择生态农业+生产绿化型模式,并合理选择粮食、水产、蔬菜、家禽等特色产业。

  (2)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恢复型模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建立生态工业园,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实现乡镇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并致力于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构建绿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的修护,提高区域生态质量。该模式适宜于湖区经济条件较好、工业企业较多、基础设施较完善、地理位置较优越的小城镇以及区内城镇密集区和具有开发前景的集约开发区。湖区部分地区的小城镇可依托工业园区选择这种模式,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3)生态旅游业+防护绿化模式。即小城镇凭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等品牌吸引游客,依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发展成为各种要素聚集地;在生态方面则着重建设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的绿化用地。该模式适宜位于洞庭湖湖光风景区或者生态功能区内,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小城镇。湖区部分地区的小城镇可依托其特色景点和旅游资源选择生态旅游业+防护绿化模式,针对性选择休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古镇(村落)观光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4)生态服务业(绿色物流业为主)+生态走廊型模式。即在充分开发、利用小城镇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绿色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部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同时沿交通干线建立绿化走廊带,美化和修复城镇生态环境。该模式适宜位于洞庭湖港口、码头等水运交通要道以及地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交汇处或省、市、县交界边境,具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和仓储物流中心的特点的小城镇。湖区部分地区的小城镇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选择生态服务业(绿色物流业为主)+生态走廊型模式,合理选择适宜的生态物流业发展方向。

  二、抓手二: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为了改变洞庭湖区小城镇发展呈“点多、面广、非均衡”的空间布局状态,生态小城镇建设在战略上应采取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渐进式有序开发模式,即由极点开发——点轴开发——网状开发递进,构建点线面结合、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湖区应着力构筑”四核四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岳阳、常德、益阳、津澧新城四大中心城市,增强其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再依托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及其复线、武广客运专线、107国道、南益高速、杭瑞高速、太慈高速、319国道和207国道、石长线、长常张、二广高速等重要交通和经济廊道,由点及线建设城镇带,形成区域城镇体系的主要轴线。同时,依托东、西、南、北洞庭湖4条“环湖公路圈”轴线,连结湖区各县市中心镇以及部分重点镇,构建融合三市一区的城镇带组合,从而最终形成湖区综合小城镇发展格局。

  1、以中心城区和重点县市为支撑点,培育城镇化建设“极点”

  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应以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望城区三市一区主城区以及津澧新城为中心,以东部发展轴、中部纵向发展轴、中部横向发展轴和西北-东南发展轴”四轴”上的临湘市、岳阳县、屈原区、汨罗市、湘阴县、华容县、桃江县、沅江县、南县、石门县、澧县、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桃源县等重点县市为战略支撑点,对其进行重点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极点”。

  2、以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为依托,建设城镇带并连带成群

  县城或综合条件较好的中心镇是县域的“龙头”和区域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行政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主导性优势,可借助其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成为周边城镇生产、流通、交通和服务中心,向其辐射与传输城市信息和先进生产要素,可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节点。同时,位于湖区4条”环湖公路圈”上的营田镇、磊石镇、鹿角镇、钱粮湖镇、注滋口镇、北洲子镇、南大膳镇、茅草街镇、张家塞镇、茈湖口镇、临资口镇、蒋家嘴镇等小城镇可以作为湖区城镇带建设的重要控制点。

  三、抓手三:以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为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

  洞庭湖区应以建制镇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优化配置镇区与农村的公共资源,加强对县域各小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配置,统一规划形成农村——小城镇——县域——市域——湖区的五级城乡公共资源统筹格局,实现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管理由农村到城市的顺利过渡和紧密衔接。

  (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安排农村道路、环境整治、饮水安全、水利设施、农用沼气、电力供应、信息通讯等公益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公共交通、供水、电力、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农村延伸。(2)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努力推动城乡共享科技、教育、文化、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体系,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转移技能培训,实现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制度的城乡有效对接。(3)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用地总体平衡,加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建设,减小小城镇建设用地缺口。(4)全面推行城乡垃圾同治“四分模式”。即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重点落实分散处理,针对性选择“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的处理方法,并配合垃圾分类奖励、“废品易物”、大规模上门规劝等方式引导农民落实垃圾的分散处理。

  (作者为民建湖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导)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