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面统筹规划新时期我国粮食自给战略的建议

作者:邓峰 发布时间:2014-03-31 10:40:16

    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8万吨,增长2.1%。在粮食“十连增”的基础上,粮食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粮食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国外竞争压力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脆弱,水地资源约束明显,保障未来的粮食安全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面对未来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应全面统筹规划新时期我国粮食自给战略。建议如下:

  一、以加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质量并重。一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防治耕地污染,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确保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二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市场流通重点设施、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在重视数量供给的同时尤其要注重粮食生产质量安全。一要加快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二要全面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全供应链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源头治理,逐步实现产地环境可查询、投入品质量与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出现问题可追溯的农产品和食品全程监管制度。

  二、强化粮食产业的全球布局,保障粮源的有效供给。立足于全球范围内进行粮食产业布局,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性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在中亚、非洲等地区的投资,促进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缓解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缺口,减少中国进口粮食的国际压力;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美国、阿根廷等主要粮食贸易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合作关系。

  三、改革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高储备效率。一要继续优化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布局,改善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加强中央储备粮调控粮食市场能力;推进地方储备粮体系改革,逐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二要支持企业粮食储备,对粮食储备企业给予信贷、税收方面优惠。三要鼓励农民粮食储备,对于粮食储备大户给予粮食科学收储技术支持以及其他政策优惠。四要实行国家储备粮的数量与运作方式的透明化,从而有效地指导粮食生产、储备和销售。

  四、拓展食物来源,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在向地要粮以保证口粮自给的基础上,应大力拓展食物来源,积极开发非粮食物资源,以减少粮食消费需求。一是向山林草原要粮,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业。二是向江、河、湖、海要粮,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供更多的食物和优质蛋白。

  针对当前我国粮食不合理损耗和浪费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一是在餐饮场所建立“绿色节约”的文明用餐规范,从法律层面对浪费粮食行为进行规范制裁,依法惩治浪费粮食行为。二是改进粮食收储方式,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以降低粮食产后损耗。三是对粮食不合理的加工转化如高度白酒和发酵酒精等产品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在全民中倡导节约用粮、反对浪费的新风尚,抑制不良粮食消费需求,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