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综合施策 增强武陵山片区职教扶贫的“造血”功能

作者:李琳 发布时间:2015-03-03 09:14:32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地区考察时明确指示,扶贫工作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造血”功能,理应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根据对武陵山片区松桃、玉屏、花垣三县职业教育扶贫情况的实地调研,近年来武陵山片区对职教扶贫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围绕国家针对贫困地区提出的“雨露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项目的较顺利实施,并采取措施同步推进中职院校提质增效,提升了职校的办学实力。但碍于该片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奇缺等制约,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仍面临较大困难和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职教扶贫的“造血”功能。

  一、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职教扶贫资金难以保障发展所需。一是武陵山片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较为落后,贫困面较广且程度深,扶贫资金需求较大。如花垣县2013年贫困人口仍有7.4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4%, 有162个贫困村,占建制村总数的56.2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03元,仅达全省平均水平的58.5%。二是教育扶贫覆盖面不够。武陵山片区经济落后已然使得职教扶贫资金的内生供给不足,加之中央财政补贴力度有待加强,难以覆盖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在补助名额、补助金额、补助年限等方面均有不足,各项教育资源均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2、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较薄弱。一是现有职业院校承载能力有限。职校扩建速度跟不上职校生人数增量,部分地区采取“提前一年实习”的办法来缓解校园压力,虽能解燃眉之急,但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充足。二是学校教学设施、硬件设备陈旧。大部分职校硬件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动手操作,致使部分技能培训难免走形式。而在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中央、省政府资金仅解决主体工程资金,项目征地拆迁、附属设施建设等仍需地方政府配套,县政府虽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校建设与老校改造,但仍难以解决普遍的教育设施落后状况,资金缺口大,教育欠账多。

  3、师资匮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由于职校教师缺乏,许多专业难以开课,导致部分职校不得不聘请临时教师代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二是教师编制缺口较大。如花垣县职教中心教师编制目前仅有44个,而按照在校生人数计算最少应有102个编制,编制缺口极大。三是 “双师型”教师匮乏。在职教师资面临总量不足、质量偏低的压力下,加之教师管理方式落后,沿袭普通学校的教师评价标准,“双师型”教师在教师评价中得不到实质性认可,加剧了“双师型”教师的奇缺。如花垣县职校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职校技能培训的基本职能难以实现,职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4、办学模式单一,与本地产业的契合度不高。一是培养方式单一。武陵山片区很多职业学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技校、成人进修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学校合并而来,对职业教育怎么办学认识较为模糊,尤其是新设立的高职院校依然照搬普通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二是职校所设专业与本地产业契合度不高,部分专业设置未充分考虑本地市场需求,致使职校毕业生难为本地产业发展输送人才,职业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大打折扣。

  5、职校毕业生素质偏低,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双重矛盾。一方面,由于师资匮乏,加上职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设置欠合理等因素导致职校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就业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该区职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调研中了解到,为拓宽就业渠道,某些中职院校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多与毕业生签订3-5年的用人合同,但相当部分毕业生埋怨工资低、工作辛苦,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待在原企业继续磨练学习,短期内离职现象普遍。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用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双重矛盾。

  6、职教扶贫主体限于学生,教师扶贫亟待加强。一是教师的资金扶贫力度较弱。相较而言,职校生能享受职业教育学费全免并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的优惠政策,能基本保证就读期间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但教师所能享受到财政补贴有限,在住房、伙食、工资、津补等方面明显扶持力度较弱。二是教师的智力扶贫欠缺。师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任教压力,而同时针对职校教师的培训项目又较少,对职校教师智力扶贫的重视程度亟待提升。

  二、增强武陵山片区职教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议

  1、同步构建多渠道融资机制与职教扶贫资金精准投放机制。一是拓宽扶贫资金的融资渠道,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加大本级财政对职教扶贫的支出比例、动员社会资本投入职教扶贫等方式完善和规范武陵山片区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二是保障职教扶贫资金的精准投放,重点支持武陵山片区职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增加职校生生活补助三类,并实施有步骤、有侧重、有配套的职教扶贫方式,避免出现“面面俱到”但又“面面不足”的问题。

  2、多策并举,破解“双师型”教师匮乏之瓶颈。一是“引师资”。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评聘制度来提高武陵片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建议设立武陵片区教师特殊津贴,保证该区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与普通教育一致;完善符合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与考核制度,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职业院校任教。二是“练内功”。针对武陵片区特点创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经费,选取武陵片区所属地方高校进行免费定向“双师型”师范生培养,探索“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该地区职业学校师资源头活水。三是“借外援”。鼓励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对武陵片区进行长期稳定的师资对口支援, 引导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在武陵片区开设分校或与本地职校联合办学,为武陵片区职教教师增数提质提供有力外援。

  3、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职教发展模式。一是把职校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捆绑”起来,在园区建设中融入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学校建设中充分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即实行“园校互动”。如鼓励武陵山片区职校在产业区内新建校区,不仅能合理适当的分流在校生,缓解校区压力,更能提升职教与产业的契合度。二是园区内的职校从企业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融入园区企业价值链,双方在人、财、物方面合作,即实行“校企融合”。如积极推广“企业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的同时签定就业协议,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职校教授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实习培训,还需保障学生就读期间享受相应的生活补助及奖学金。

  4、推进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或企业的合作互动。一是针对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并适当精简“泛而不精”的部分专业,力求专业设置的特色、合理、实用。二是尝试设立武陵山片区职校毕业生本地择业的“本地配套奖”,分别给予学校、毕业生相应的奖金,且该奖金随着工作年限按比例逐年增加,引导鼓励武陵山片区职校毕业生本地择业,并注重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稳定率。

  5、扶贫主体逐渐转向教师,重视对教师的智力扶贫。一是从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实全面实施职教扶贫的主体由学生向教师转变,逐步提高职校教师的工资津补,增强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对教师的智力扶贫。邀请区内外优秀教师、专家等开设研修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现场答疑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及对在岗教师进行定期、定量、定向的培训与考核,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强化对教师的智力扶贫。

  (作者为民建湖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湖南大学教授 博导)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