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周协商之关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就业工作】委员观点:向志强、李琳、向征、张海岸、姜东兵、谢建军、杨里平

发布时间:2015-03-30 11:44:06

  向志强(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特岗教师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一部分特岗教师应聘后要么不到岗,要么中途离岗。在对新化县、麻阳县、凤凰县调研发现,到岗率平均不到 80%。自身缺乏扎根基层从教之素养,只把特岗教师作为回城之跳板,或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情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是造成特岗教师不到岗和中途离岗的重要因素。

  

  建议加强对特岗教师应聘者的农村从教素质考察,进一步提高招聘质量。充分考虑应聘者的个性、价值观、职业志趣等综合素养,选拔出“留得住,教得好”的大学生担任特岗教师。同时,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特岗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将特岗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省财政按时足额发放。各级部门应改善特岗教师的教学、生活条件,增加对特岗教师的人文关怀。

  

  李 琳(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增强职教扶贫的造血功能

  

  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资匮乏,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办学模式单一,与本地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导致职业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大打折扣;职校毕业生素质偏低,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双重矛盾。

  

  建议:通过引师资、练内功、借外援等措施,破解“双师型”教师匮乏之瓶颈。比如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评聘制度、设立武陵片区教师特殊津贴、加强对教师的智力扶贫、创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来提高武陵片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此外,积极探索“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职教发展模式,鼓励武陵山片区职校在产业区内新建校区,把职校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捆绑”起来,提升职教与产业的契合度。

  

  向 征(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商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创造可持续的教育扶贫模式

  

  将贫困发生机制纳入教育扶贫体系进行研究。在不同的贫困地区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教育扶贫政策是否契合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和实际需求。当前一些贫困地区把适龄儿童整体搬迁到县城集中上学,孩子们在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同时也使得很多贫困家庭因上学路途过远和教育成本的增加,辍学率反而有抬头趋势。二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是否适应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要加大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建立国家农村教育扶贫专项资金,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农村教育扶贫经费的来源;在加大教育基础投入的同时,注重教育扶贫的效率。同时要转变观念,将道义扶贫转变为制度性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扶贫重点从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

  

  张海岸(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友谊投资咨询集团董事长) 

  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民营企业在参与教育扶贫的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对武陵山区当地教育基础硬件、学生、教师等困难情况的深入了解,难以及时获悉求助信息和甄别信息的真伪,在参与教育扶贫和其它公益事业中没有专人负责对接和跟进,未能发挥民营企业和广大职工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

  

  建议:加强宣传,由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公信力强的省教育扶贫信息公共平台,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公证;制度创新,营造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浓郁氛围,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和职工积极投身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共同发力,能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和武陵片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谢建军(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中野高科技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鼓励校企“结对联姻”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说明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与市场脱节、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和矛盾。

  

  建议尽快摸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省内一批有实力、有需求、有发展的企业,与职业学校“结对联姻”,比如为企业量身办“定制班”、在企业开设职工专业班,满足企业的各种用工需求;此外,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逐年更新,但是教学却跟不上,应该尽快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将企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向学校转移,变成超前生产力的培养;同时,政府可以精选一批企业,建设一批学生实际操作实习基地,形成学历加技能加就业的连动模式。

  

  姜东兵(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湖南东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激励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扶贫

  

  近年来,我参与了由民建中央、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起并实施的教育扶贫公益项目。

  

  扶贫重在“扶智”,人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问题。教育扶贫不能只考虑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要从多方面综合提升。此外,地方政府对于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支持和人力资源的匹配,需要加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地方政府财政以及师资、生源上的支持,使这一蓝图实现不易。民间各种慈善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但是缺乏精准的引导和简单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在税费上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体系,以进一步规范企业参与的形式,提高他们的能动性。

  

  杨里平(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华职教社秘书长) 

  把“一家一”打造成职教扶贫品牌

  

  以公益资助的方式,帮助贫困山区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在职业院校学到一门专长并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就是“一家一”工程。两年多的项目实践,“一家一”工程探索形成了“统战教育扶贫牵头、部门党派多方联动、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校企工学有机对接”的教育扶贫项目新模式。

  

  作为成功实践“扶贫先扶智”的精品项目,建议将其作为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给予国家和地方财政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政策倾斜;引导社会公益、慈善资金向该项目的转移;完善该项目受助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建立智慧就业机制及平台,及时向求职者和企业推送匹配的信息。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