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周协商之关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就业工作】民建省委与省政协民宗委联手调研 民族地区教育凸显五大问题

作者:黄河 发布时间:2015-03-30 11:15:54

“有望成为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节点,必将对完善教育扶贫体制机制起到积极作用。”3月27日,省政协召开的“我省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双周协商会,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会前调研扎实深入,意见建议操作性强,部门表态积极务实,是本次协商会的突出特点。

  

  聚焦基层 聚焦问题  


  扶贫先要扶智,扶智重在教育。

  

  “目前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不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形成了‘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具体组织实施此次双周协商会的民建省委和省政协民宗委有关人士认为,今后扶贫攻坚的关键在于大力扶持教育发展。

  

  近年来,民建省委在开办“思源教育移民班”和参与“同心温暖工程”的过程中,发现教育扶贫存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民间各种慈善力量参与扶贫缺乏精准的引导和简单有效的途径等问题。

  

  为此,2014年4月,民建省委与省政协民宗委共同对我省武陵山片区的新化、麻阳、凤凰等县进行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就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五大问题突出

  

  调研组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为5个方面: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扶贫信息共享性差。一方面,农村的公办学校、民间援建学校出现学生大幅减少,甚至校舍空置的情况。另一方面,县城与部分农村学校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教师配置管理体制僵化,与学校的就读学生数量难以匹配。

  

  ——教育扶贫人才缺少,且流失严重。由于经济落后以及激励措施的缺乏,导致大量贫困地区优秀干部和教师通过遴选、调动等方式前往相对发达地区,乃至自主创业。

  

  ——“营养午餐”缺乏配套资金,经营困难。许多偏远山区学校的孩子处于营养不良的“隐性饥饿”状态。

  

  ——职业教育存在观念障碍以及生源危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紧缺。

  

  ——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情况堪忧。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提出了“创新机制,统筹协调,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就业工作发展”的建议。

  

  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教育扶贫与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教育扶贫与就业数据共享平台,优化教育扶贫资源配置。

  

  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教育扶贫人才队伍建设。调研组认为,“将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招考下放至县,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地户籍者优先,并将片区高中教师招聘纳入特岗教师招聘范围。”

  

  投入专项配套资金,保障“营养午餐”常在常好。

  

  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研组提出,“深化高考制度改革,争取国家每年增加一次至二次职教高考,考试内容70%为技能课,30%为文化课,考生主体为中职毕业生,招生主体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应用型高校。”

  

  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调研组提出,“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在贫困地区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对于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形式,并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