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农文件太密集 效果评估须跟上

作者:李康杏 发布时间:2015-04-28 14:51:52

党中央特别重视“三农”工作,近二十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讲“三农”,大大促进了“三农”发展。

但是,根据农民朋友的反映和我多年的观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发文过于密集,来不及很好贯彻,来不及评估效果。以最近几年发文为例,先后部署了水利建设、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管理改革创新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宏大的、艰巨的、需要持久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仅仅一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是,中央文件接踵而来,每年新换一个主题,让人应接不暇,忙于应付,各级政府只得“跟风”变换中心工作,事事蜻蜓点水,不能专注地持续地干好一件事。如,水利建设还没扫尾,后续管护还没着落,又转到搞土地流转上去了,土地流转尚未形成气候,又要忙于搞农业科技推广了,等等。虽然这些工作可以并驾齐驱,各级政府应该长期抓下去,但是,基层政府的特点是顾眼前、紧盯上级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到哪,工作重心都转移到哪,因此,去年的1号文件尚未见效,又忙于贯彻今年的1号文件了。

二是对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得不够,农民所知甚少,积极性和执行力受到影响。中央一号文件虽然在媒体上热炒,但直接面向农民传达宣传得比较少,县乡政府一般是传达到村干打止。再加上中央文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篇幅较长,普通农民解读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农民群众对中央政策所知甚少,贯彻不知所措,配合自然不力。例如,对土地流转疑虑重重,对科技推广置之不理,对专业合作社虚以应付,对土壤改造更是漠不关心。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趁农民无知无识之机,搁置、歪曲中央政策,侵吞、私分中央专项资金等等,如,虚报冒领生猪补贴,贪污挪用退耕还林资金,弄虚作假骗取农机补贴和土地流转补贴,成立虚假合作社骗取资金等等。

三是基层政府消极被动、“看菜吃饭”。每次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省两级都安排相应资金和项目,一些基层政府摸透了中央这一套路,以静制动,守株待兔,不给项目不干活,不给资金不动工,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甚至是少干活多要钱。有项目的地方干得热火朝天,没项目的地方冷冷清清,年年搞试点,就是不推广,个别地方长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有领导蹲点的乡村,知道中央有文件有资金,乘势而上大搞建设,抱着“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的心态,拼凑项目,盲目上项目,造成浪费,如一些农村搞安全饮水工程,耕地整理工程,农业产业化基地,华而不实,大而不当。

上述现象很多,不胜枚举,因此,我建议:

一、对惠农文件开展“回头看”,实行效果评估。近二十年来中央所发的三农“一号文件”,基本上做到了对“三农”的全覆盖,可以清理汇总,逐一开展“回头看”督查和效果评估,狠抓查漏补缺,整改落实,狠抓试点推广,惠及全体农民。

二、对重大工作要给出较宽裕的时间,专心致志,深入持久抓实抓好。抓农业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一项工作务必制定长期计划。例如,农村水利建设,至少给5年时间,土地流转,给10年时间,农业科技推广需要10年,土壤改造给3-5年,等等,这些工作可以齐头并进,分类考核,但决不宜急于求成,一年一换,蜻蜓点水。

三、加强宣传和培训,让广大农民知晓政策和技术,提高积极性和执行力。农业政策和技术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搞一般的泛泛宣传,基层干部和农民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考察学习,让基层干部和骨干农民真正弄懂政策,学会操作,看到实惠,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自觉自愿长期干下去。

四、扶持建立跨村跨乡的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统筹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扶持一批有眼光有实力的土生土长的真正农民企业家。坚决防止工商资本盲目下乡,坚决清理整顿一些人打着“农业产业化”借口,下乡圈地,骗取国家补贴,搞非农项目。

五、逐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让土地成为可流动的商品,可抵押的财产,真正成为资本,而不是“鸡肋”。借鉴台湾“土改”经验,逐步将农民转为农业工人,将农家转为农场。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