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紧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作者:赖明勇 发布时间:2016-03-21 11:53:27

高校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是前沿科学、尖端技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高等教育改革既属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已经总体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截至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34.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将扩大至3550万人。在“量”已经做大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提供什么产品”,也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有效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否能在我国“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

  高等教育拥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教育公平、简政放权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不均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比如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有明显差距,在专业设置、人才工程、研究生推免指标、博士点评审和招生指标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缺乏发展活力。尤其是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中央部属高校生均经费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也因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而异,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比如从大学排名上看,欠发达地区省份高校很难进入全国百强,每年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的评比,地方高校获评人数微乎其微。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地方高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困境,阻碍了地方高校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大量的高校科研投入没有产生相匹配的社会效益。产学研结合方面,很多高校与企业、政府、研发机构构建了多边合作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是“社会服务”的功能在很多高校并未得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等待遇,高校对学院、教师的评价指标较多地体现在经费、论文以及获奖等方面,而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一般不作考核,使高校教师更热衷于申报政府计划项目而不关心科研技术的市场需求,科技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很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

三、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高校合并、升本大潮之后,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建设“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对自身发展规划定位不清晰,不顾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新增了大量学科,尤其是经贸、管理、法律、计算机等增设门槛较低的学科,加上扩招影响,一些学科毕业生的供给远远超过社会所需。在课程内容上面,很多学科也不同从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技术理论、市场案例也经常落后于时代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三本教育基本照搬一本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少分层分类教育意识,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很存在很多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活力远远不足。一是很多高校还缺乏系统的、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讲座、创业课程等浅层次培训为主。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层次不高,很多集中在小商品、小餐饮等方面,欠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及资本支持,“创业”与“创新”联系不紧密。三是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覆盖面不够。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政策,基本针对的都是毕业生,对在校大学生支持不多。

 

高等教育改革应当结合当前社会需求,配合国家经济发展大方向,做好以下几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整合各方力量提升高校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简政放权”的改革,落实和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增强高校专业调整、招生、财务自主权。推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各种自主权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地方高校生均拨款的增加。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理顺高校与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校友关系,完善多方力量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共同推动高校发展。

 

二、推动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

科学研究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高校的科研工作在重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推动高校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学科评估机制,把产学研合作成果合理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中来。高校要加强与行业及地方的联系,逐步完善科研产出的牵引机制,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创业基金,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共同承担国家和部门的产业化项目,产出一批对产业和地方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立地”科技成果,实现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多赢”。同时高校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和完善、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智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

高校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引导高校设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

要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分类施教,努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广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人才培养重心要转向应用和实践,提升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程度,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对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不合理,课时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要大胆改革、果断试点。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开展企业“订单教育”,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有序开展改革试点,以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

 

四、多层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之外,主要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同时搭配相应的服务、扶持、奖励、资助和管理制度体系,比如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软环境。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到位而不越位,鼓励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设计、自我成长。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广泛带动和发动作用,让兴趣相投、目标相近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种交流、互助、启发的合力。三是重视榜样的教育力量。从实际上看,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不具有经验的优势。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师国际化、工程化的同时,要积极联系发掘知名校友、成功企业等社会资源,特别是联系更具有话语权的、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成绩的人士,通过创业讲座、实地考察、企业实践等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有可为。湖南近年来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方面实现了较快发展,同时湖南的各大高校在这些专业方面也拥有雄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历史机遇下,建议国家将湖南作为“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省份,从中探索总结相关政策、路径方面的经验,为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