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煤气车车身写满广告标语。
![]() |
1932年7月,向德从长衡路试车归来。
![]() |
在上海期间,国民政府派员测试煤气车。
![]() |
1982年向德全家福,第一排中间为向德。
![]() |
煤气车说明。
![]() |
向荣旦:向德最小的儿子
![]() |
向德
![]() |
向德代油炉说明书。
1930年代,当一辆辆“向德煤气汽车”在长沙街头驶过,衡山人向德曾多次驻足注视。
“你看过《围城》吗?里边出现的汽车就是煤气汽车,就是我父亲当年制造的。”
向德最小的儿子向荣旦为了把“向德煤气车”诠释得更形象,前一天晚上几乎无眠。当名字已被历史淹没,重新诠释它,并不那么容易。
高龄的向德喜欢在树木繁密的林中散步,看着往来穿行的汽油汽车,他总会感叹:“能源终究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伴随了他一生。1931年,年轻的向德,因为一次公路局预决算审查,从表格中发现了汽油的“天价”,道出:“帝国主义在中国人的身上插了一根管子,拼命吮吸我们的血啊。”他立下军令状,研制汽油的替代品。
用木炭代替汽油,似乎是历史的倒退。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代湘商的勇气和野心。
他成功了,湖南自己的“新能源车”——“向德煤气汽车”开始在80年前的长沙乃至全国公路上行驶。向德的名字也随着“向德煤气车说明书”到达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去到新加坡、北非。
可几十年过去,当有人说起“坐过木炭汽车的人都知道向德”,他仍觉得少了什么,或者还在继续寻找什么。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和同学一起驱逐校长加入北伐革命军
北伐军行经学校,还未起床的向德听到喊话声,二话没说加入北伐革命军。他随军从长沙到达汉口接收汉阳兵工厂,在那里,他当上了工程师,长官告诉他要拆什么都行,能带什么回湖南的都带着。在不长的逗留时间里,他越发觉得,技术能够救国。
如果不是聂云台,向德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那一年,著名商人聂云台回老家衡山演讲。还是中学生的向德,聆听了那次演讲。聂云台说要爱国,唯有做实业,懂技术才能救国。“我父亲受到激发,从小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他立志要做聂云台那样的人。”
衡山人向德,却生在郴州永兴县,缘于向德的曾祖父向源纶。向德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曾祖父向源纶,曾是前清举人,光绪年间任永兴教谕近廿载,因功绩卓著,皇帝诰封其为奉直大夫,从五品,与知州同级。“向源纶七十岁得曾孙,即我父亲,喜出望外,所以带在身边启蒙。”向源纶思想新潮,支持变革。向德生下来后不久,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本族人在衡山成立尚德学堂。向源纶当即将向德送回衡山,向德读了私塾,也经历过新式教育。
向德立志学工业,考入了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在校园里,他在留美德两国博士李待琛那里学技术,爱上了兵工。一切像是机缘巧合,这时候学校里掀起了爱国热潮,他加入其中,亲手写了一篇驱逐校长的檄文。但这时危机随之而来,学校对他下了开除令,这时学校教授联名保住他,还将他留在大学任教。大革命爆发后,向德加入北伐革命军,随军从长沙出发,到达汉口接收汉阳兵工厂。在那里,他当上了工程师,在不长的留驻时间里,他越发觉得,技术能够救国。
在兵工厂里,向德干出了些成绩,调回湖南后就升为少校,后被任命为湖南军械局主任。“马日事变”后,他干脆脱离军界,专心搞技术。
立军令状,6个月找到汽油替代品
他们将煤气炉装上汽车,打算到六堆子建设厅坪里试行,司机提出意见:“现在我们试装的煤气车快也‘熄火’慢也‘熄火’,怎能上马路行驶?”向德经过冥思苦想,找出了“熄火”原因,硬是把煤气车从六堆子开上了中山路。
1931年的一天,在建设厅负责审核省公路局的预决算的向德发现,公路局利润小,其根源是汽油价格太贵,尤其是美孚汽油近乎垄断中国市场。
他提出用木炭生产煤气代替汽油的想法,引来一片质疑。“一滴油一滴血,我用煤气代替汽油,如果6个月不成功,甘愿受撤职处分。”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他当即立下军令状。
随后,向德得到一部福特AA型新汽车、4000银元试验费和民生工厂的一间厂房做实验基地。他再找来3个技术人员、1个司机、1个煤气炉生产的厂商,开始研制煤气车。“汽油的替代品有人研究过,没多少实用价值,我父亲立下军令状,在那时候压力不小。”向荣旦佩服父亲的勇气。
一开始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照书本上的固定式煤气炉设计煤气发生炉,通过煤气发生炉来带动汽车引擎。研制一段时间,向德决定在民生工厂里秘密试验。他们将笨重的煤气发生炉装在地上,把煤气用管子接到汽车发动机上,没想到,汽车转动起来。向德高兴坏了,这说明他用木炭转换煤气代替汽油驱动汽车载人载物是可行的。
又过了些日子,他们将煤气炉装上汽车,打算到六堆子建设厅坪里试行,往返于六堆子经中山路至小吴门一线。司机张泽寰提出意见:“中山路到六堆子要转很多弯,现在我们试装的煤气车快也‘熄火’慢也‘熄火’,要快快不了,要慢慢不了,车子转弯不灵活,怎能上马路行驶?”向德经过冥思苦想,找出了“熄火”原因,在发动机上加了个混合器和一个调节的活门。硬是把煤气车从六堆子开上了中山路。
几天后,建设厅的领导们要求测试煤气汽车爬坡能力,向德又经过一番改进,车子从长沙南门外的西湖桥开上城内坡度最大的天心路,爬坡成功。试车成功的消息传到时任建设厅长谭常恺和省政府主席何键处,于是上报国民政府在湖南召开“现场会”。
1932年10月11日,又一村省政府礼堂召开了长沙煤气车全国“现场会”,国民政府多个部门要员、各大银行的代表、国内的技术专家和报社记者都赶来参会。向德辅以实物、模型、图表展览做技术介绍,当天下午举行短途试车,从中山堂到天心阁、东岸要塞、孤儿院三处并游览。之后,又在“长潭公路”试车——从溁湾镇分乘6辆木炭汽车一路往西,经过白箬铺、宁乡县城、沧水铺三个车站,各停5分钟,加炭。上午11时抵益阳,下午4时返回长沙,往返200公里的试车之行,一路顺畅。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发来电报,“湘省建设厅发明煤气车试验成功,成绩卓著,不独可抵制舶来品,实为提倡国货之好现象,特电令嘉奖,并拟饬全国各省仿制,以示提倡国货,而崇发明。”国民政府为向德颁发了第43号专利证书,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为向德题写了“利用厚生”4个大字牌匾。
上海租界苛刻要求,没难住他拿牌照
租界工部局的苛刻要求:车子要有一定速度,到交通路口遇到红灯信号只准停车不能熄火;要保持马路上的清洁,不准在马路上加水出灰;不准排放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污染城市空气;要隔热隔火,以免发生火情。
成功造出煤气车后,向德晋升为技正,工资从80银元每月涨到200银元,还当上了湖南机械厂的厂长,主攻把湖南汽车全部改成煤气汽车的任务。
那时,一辆辆汽车后加了个大篷,背着“煤炉子”,发动机戴着绒布“面罩”,每隔三十或五十里路就有汽车站员工拿着备好的木炭放进“煤炉”,一切弄好后,汽车又哼哧哼哧地往前行驶,或爬坡或转弯,或在沙砾的马路上放出浓浓的烟……
向德听着大家的反馈,继续跟进技术。当时煤炉子烧炭会产生浓烟污染环境,甚至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他得知这一信息,就想着法子做绒布袋来过滤这些烟尘。“那时候,煤气汽车受到全国关注,父亲也不甘心就只在湖南推广,开始走出湖南。”
在这个想法下,向德接受了汉口福华汽车公司李葆和的邀请,到汉口办中国煤气机制造厂。半年过去,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聂云台得知这事,让向德的叔爷爷(向德曾祖父儿子,与向德同龄)向恺请他去上海发展。“我出钱,你负责技术,让向德煤气汽车在上海普及。”向德接受了这一提议,1933年夏,他到上海成立了上海中华煤气车公司。
在上海,向德遇到了新的难题,必须拿到租界工部局的牌照。工部局提出苛刻要求:一、车子要有一定速度,到交通路口遇到红灯信号只准停车不能熄火;二、要保持马路上的清洁,不准在马路上加水出灰;三、不准排放一氧化碳有毒气体,污染城市空气;四、要隔热隔火,以免发生火情。看着这些要求,向德一时头疼,但他明白不改进,煤气汽车在上海没办法实行商业化。他想出“空挡”运行,加大滤净器等改进办法,经过反复试验,煤气车符合了工部局提出的这些要求,领到了租界发的行车牌照。
跑1000公里领先对手半天时间
向德煤气汽车周身都写着广告标语,如“煤气车是最经济的交通利器”、“十磅国产的木炭可以抵一加仑的外国汽油”、“煤气车用法简单十分经济、各种汽车都可以改造”。
为了在上海尽快打开销路,向德想到了打广告的宣传方式,在煤气汽车的周身写满广告语,开上大街。在向荣旦的“秘密资料袋”里,一张张向德煤气汽车的老照片和使用说明书记录了当时向德煤气汽车在上海的成功。照片中,向德煤气汽车周身都写着广告标语,如“煤气车是最经济的交通利器”、“十磅国产的木炭可以抵一加仑的外国汽油”、“煤气车用法简单十分经济、各种汽车都可以改造”。
向德和向恺一起商量,买下10辆不同牌号的汽车,针对各种牌号的车子的特点进行改装。经过一系列推广后,向德煤气汽车不仅在上海有了很大的市场,还行销各地,特别是广州市,它的公共交通都直接改装成向德煤气汽车。这时,向德又提出“售后”概念,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将他们分布到全国各省,负责煤气汽车的技术指导。
一次,军政部要购买100部煤气车做教练车用,决定取竞标制办法。1934年时,全国已有3家煤气车厂,即李葆和的中华煤气机厂、汤钟明的仲明煤气车厂和上海中华煤气车制造公司,竞争十分激烈。这次竞标,三厂各派1辆2吨煤气车,满载等量货物,从上海经杭州南京再返回上海,全程约1000公里,有专人随车考察,看哪家能安全迅速驶完全程。结果向德的煤气车领先对手半天多跑完全程。军政部除了购买中华煤气车制造公司的车子外,还给它颁发了“海陆空褒奖状”,至此,向德的“中华煤气车”发展到达鼎盛。
不久上海鹰立球钢厂总经理英国人裴斯德先生来向德的工厂购买煤气车运往北非。后来向德的煤气车又出口到新加坡、泰国等地。“他留下来的英文说明书,也能证明当时他的煤气汽车出口到国外。”向荣旦抽出一张英文说明书,纸张摸起来滑腻,很是特别。
日军侵华打碎“煤气车大王”梦想
战争爆发前,向德和向恺讨论如何加大马力,是否将木炭燃料改成煤炭燃料,以免到时候燃料供应不足。他们甚至商量着再从发动机着手,为加大煤气车马力,准备将发动机气缸刨去一层,压缩比由原来的5:1扩大至6:1或更多,并用两个火花塞点火,提高爆发力。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轰炸上海,中华煤气车制造公司被毁,向德的“煤气车大王”梦想也戛然而止。
在战争爆发前,向德还跟向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煤气车的运输能力要赶上汽油。”两人还在讨论如何加大马力,是否将木炭燃料改成煤炭燃料,以免燃料供应不足。他们甚至商量着将发动机气缸刨去一层,用来加大马力。
然而随着战争爆发,向德只能带着人员撤到广州,重办中华煤气厂,但不久广州也沦陷。回到长沙后,他又和弟弟向恭实商量决定去桂林继续办煤气汽车厂。当时,除了公路上奔跑的军用车是汽油车外,整个大后方,公路上几乎所有的民营客货车都是煤气汽车。他也被国民政府紧急征调出任第十一兵工厂试验所主任兼任五分厂厂长,他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煤气机解决了兵工厂的能源问题,还改进了中国军队所使用德国榴弹炮的射程。
抗战结束了,内战接踵而至。向德脱离军界,在长沙天心路旁开设工厂,继续做煤气炉和煤气车。
在长沙和平解放后的第三天,向德受到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的接见。向德和联谊会其他负责人向全市工商界发出“恢复生产,支援前线;拒用银元,拥护人民币;支前借款,慰问子弟兵;函促去港澳工商界人士回长沙发展生产”的号召。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向德和工商界人士借款五亿七千万元(旧币),供给粮食一千余担。为应部队抢修浮桥和铁路之急需,他亲自设计制造活动锯木机送给解放军,并组织工厂制造大量铁路道钉。
在后来的日子里,向德出任长沙市副市长,不过他表示自己不适合从政,只喜欢技术。不久,中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缺油”成为一大难题,向德又指导改装煤气机,解决一万多台排灌用的“12型”柴油机燃料不足问题。
向德快80岁的时候搬到了蔡锷北路彭家井处居住,偶尔也会去天心路曾经的工厂处,看着路上奔跑的汽油汽车,他总会感慨:“能源终究是个问题。”向荣旦记忆中,父亲在去世前还在不断地给相关领导写信,希望重视能源问题,“他说,能源问题不能忽视,就算是煤矸石都要充分利用。”
人物简介
向德(1901-1985),湖南衡山县(今衡东县白莲镇)人。求学时期,就渴望国家富强,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20世纪30年代初因研制成功煤气汽车而蜚声中外。被称为湖南建设“六君子”之一。湖南和平解放后,任长沙市副市长、民建中央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民建中央常委、湖南省工商业者联合会主任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主任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作者: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