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年人保健品乱象“三大诱因”亟待重视

作者:谷立明 发布时间:2016-09-08 11:57:40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6月份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正如俗话所说年轻时用身体挣钱,老年时用钱换身体,老年人保健品市场非常广阔,许多不法商人将黑手伸向老年人市场,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健康不被忽悠面临巨大的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商家行骗技术高明”。一是以免费”名义行骗。保健品商家在推销时一般会先发放免费小礼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给人以免费的午餐”“不吃白不吃”的假象,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引起关注。一些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骗术也在升级,一些产品销售现场异常火爆,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一些老年人“被忽悠”参加活动,往往正是贪图商家“免费”便宜。商家随后通过“温水煮青蛙”方式,展开后续高价保健产品的推销,老人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受骗。据一份深圳老人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深圳有19%的老人曾参加过各种养生讲座、免费体验的活动,而其中54%左右的老人最终会掏钱购买商家的产品。二是以专家”名义行骗。不法商家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利用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访谈、养生现场会等形式做幌子,打消老年人的顾虑,给老年人“洗脑”,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圈套“。三是以亲情”名义行骗。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为了拉近关系,获得老人的信任,会从关怀角度入手,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给老人以一家人“的错觉。现今社会上一些老年人被骗买保健品,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的防范意识变弱,缺乏亲情关怀,极易中招陷入“温柔陷阱”。如互联网2015年1月29日报道:邯郸一位六旬老人孙老太太被骗买药,两个月花掉14万元。经了解,孙老太太通过电视广告电话咨询了商家,后商家通过“专家介绍”,与老太太套近乎等手段骗取老人信任,先后20多次购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效药”,花费14万元,可病情却没有好转。

二、老人思想观念落后”。一是占便宜”的心理。大部分老年人因为不再从事工作或已退休,没有固定的收入,退休工资相对退休前有所减少,在生活上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不法商人抓住老年人的这一心理,通过免费赠送的幌子,放长线骗取老人钱财。二是畏疾病”的心理。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相对弱化,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怕病”是老年人一块硬伤,一旦身体出现什么不适,就试图寻找“神丹妙药”,对所谓的“祖传秘方“、”特效药“深信不疑。三是怕孤独”的心理。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为了养家糊口,年轻人大多在外面创业奔波,往往留下年迈的父母在老家,孤独寂寞成了空巢老人的心病,不法商人往往利用老人这一弱点,虚心假意跟老人套近乎,骗取老人的信任,伺机骗取老人财物。如85岁的成都老人蒋大爷身体健康,但每次一听推销就觉得自己一身病”。于是花光积蓄、退休金,还借钱买20万保健品,惨成“月光族”。他发觉被骗后感叹:“我不会再买这家的了”。但他说,其他的产品自己还会继续买。

三、政府部门监管缺位”。一是违法成本不高。保健产品销售是高利润的生意。一单生意动辄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就算被查处,罚金也就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威慑作用不大。如一些老年人花上千元买来的保健品其实只是普通糖果,打着高科技、养生功能幌子销售的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被褥等物品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其实只是玩概念”,与普通产品无异。二是基层执法乏力。当前,新的食品安全法虽已经颁布实施,但是相关配套规章没有落实,一线执法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相对偏远的乡镇,虽然增设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但是人员配备并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对于老年人保健品乱象整治仍面临执法难的问题。三是监管存在漏洞。目前,保健食品市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因而不少虚假宣传的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在搅乱市场,只要“没人举报,无人追究”,不良商家便可“闷声发大财”。此外,我国老年人日益增加,保健市场需求旺盛,利益巨大,导致不少不法商家钻监管的“空子”发财。

建议:一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对生产、销售假劣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以及虚假夸大宣传的生产经营企业,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并实行黑名单”制度。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等通过举报电话、网络,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社会共治”局面。三是提高老人防范意识。老年人要提高警惕意识,不随便参加商家以“免费活动”等名目开展的促销活动。鼓励老年人多接触新闻和社会信息,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

                                                                                                        (作者系民建郴州市筹委北湖区支部主委、北湖区政协常委)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