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伍跃时委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作者:宣传联络处 发布时间:2017-03-06 16:51:28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隆平高科常务副董事长、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伍跃时建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伍跃时委员介绍,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到达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已经五年,但仍有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高,多数省份还未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多是一般性号召,缺少具体的举措,非试点县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教育部和农业部2014年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但因为不能纳入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围,此方案除少数省试点外,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从各省情况看,目前全国2/3以上的省级没有投入专门的农民培训经费。特别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农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部分省份投入农业发展基金少则上亿,多则超10亿,但投入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有的不足1000万元。

2、体制机制政策滞后,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政策明显滞后,机制创新跟进不够,从而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突出表现在:一是教材教法不适应;二是职业农民证书缺乏政策支持;三是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通道不畅;四是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与产业和市场对接不充分。

3、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人员不稳,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等问题。其次,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实训及创业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机制不活,培育精准程度总体不高。

为此,伍跃时委员建议:

1、强化认识,加大投入,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经费在三农投入中的比重。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农民职业化。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迈进,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常态新趋势,农业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度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是最紧迫的需求,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摆在农业农村工作更加突出和紧迫的位置,大力推进。中央明确提出对“三农”投入的势头不减,一方面要在新增农业投入资金中首先增加对农民培训的资金,另一方面调整投入结构,把一部分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调整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来,建议按照10-15%的比例调整列为职业农民培育资金。也可以参照教育投入占GDP4%的标准,研究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入的比重,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统筹资源,构建政校企合作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我国初步建立了“三类协同、三位一体 、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的“三位一体”中,市场主体参与不足,特别是在教育培训环节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部门、农广校等公益类机构为主导,造成培训效果与经营没有关系,培训内容满足不了需求,资源分散不成体系,任务式培训居多。建议创新培训主体,构建政校企合作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三元一体):政府一元主要发挥政策引导、组织保障、资金补助的作用;农业院校、农广校等一元主要发挥筹集资金,师资整合、课程设置、组织教学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一元主要发挥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产品保障、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指导的作用。帮助政府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问题、精准定位、扶持政策精准投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经营能力、组织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业企业准确识别目标客户、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整体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

3、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经营客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畴,获得培训经费资助,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培训模式。《“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20年总量超过2000万人,年均增长146万。要以服务农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导向,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建议农业企业的客户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畴,获得政府培训经费资助,培训时间要有灵活性,与农业生产季节相适应。另外,加强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设,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加快建设农民在线、远程教育云平台,打破城乡数字鸿沟,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完善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培训的课程不少于总培训课程的30%,开展线上跟踪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培训模式。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