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抗洪救灾献智献策”主题实践活动
自6月24日以来,由于持续强降雨导致衡阳市衡南县大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6月中下旬也正是早稻灌浆结实期、一季中稻孕穗扬花期、各类瓜果蔬菜蓬勃生长期,农民群众已将大量物质、人工成本用于种植一季农作物,正处于完成投入到了该收获见效益的时候,却被一场洪水侵占掠夺,减产减收甚至绝收,为全面了解抗洪抢险及群众受灾情况,笔者深入衡南县各乡镇调研,掌握一手详实资料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作物受灾情况:衡南县受淹严重的有栗江、近尾洲、松江、云集、向阳、廖田、咸塘等乡镇,这些乡镇不是双季稻示范区,就是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大,农作物品种丰富。这些乡镇的大部分农作物,水淹时间均在三天以上,错过了生理自救的黄金时期,损失更为惨重。水淹区农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损失巨大。如衡南县雄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车江镇的香菇种植基地,已被洪水浸泡了27.6亩香菇,一亩地香菇的产值就是8.5万元,损失达230万之多。谭子山镇杨湖村周探春家的香西瓜绝收20亩、泉湖镇果鑫合作社的32亩辣椒全部水淹,咸塘镇高桥村的晚稻秧田全部被淹,咸塘镇益品湘蔬菜基地受灾面积480亩,绝收265亩,直接经济损失159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
根据各乡镇农技站的上报数据估算,截止7月3日下午6时,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47.33万亩、成灾面积23.28万亩、绝收面积9.62万亩,其中早稻受灾32.97万亩,成灾20.11万亩,绝收4.94万亩;中稻受灾2.61万亩、成灾1.44万亩、绝收0.81万亩;晚稻秧田损毁0.55万亩,预计将减少晚稻扦插面积10.4万亩;旱粮受灾1.68万亩,成灾0.67万亩,绝收0.33万亩。另外,全县瓜果蔬菜的受灾面积达4500亩,60%以上绝收。预计全县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将达2.3亿元以上。
二、抗灾救灾的主要措施: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全县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县四大家领导亲临一线现场抓防汛救灾和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各项工作一直是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科学有序开展。尤其是农业抗灾救灾工作领导非常重视,多次部署。二是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入汛以来,县防汛指挥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汛救灾实施方案,出台了联乡镇人员考核管理办法。要求全县干部职工从6月24日到7月10日取消双休日,手机通讯保持24小时畅通,随时听从调度,分赴26个乡镇(办事处、片区服务中心),深入抗洪抢险一线,确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三是综合施策,抓好落实。如县农业局密切关注灾情动态,根据农作物的水淹程度不同,综合施策、分类救治。第一,洪水退却后,迅速组织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查灾核灾;第二,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组织粮油、蔬菜、经作、土肥、植保等专家联合会商,出台了《衡南县农业救灾(洪涝灾害)技术意见》,提出宜粮则粮、宜蔬则蔬、宜果则果的改种或补种方案,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瓜果损失旱粮补,粮油损失经作补,竭力帮助农民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加大宣传,通过微信传播和纸质印发的方式把抗灾救灾技术方案广泛宣传到各乡镇、村组及农户,指导农民做好水淹农作物的后期救助工作。第四,迅速筹集资金和农资,帮助受灾群众树立生产自救,灾后重建的信心和勇气。
三、抗灾救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次洪涝灾害发生面积广,发生程度重,损失较大,灾区农民苦不堪言,尤其是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受灾损失巨大。然而这次洪涝灾害也暴露了目前农业保险的很多问题,如农业保险保费较低,保险力度不够,保险覆盖范围较窄,加上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支持力度不大,农业保险理赔标准太低,农业保险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农民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关于完善农业保险的建议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这次洪涝灾害发生面积广,发生程度重,损失较大,农民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感受较深,他们虽然对农业保险期盼较高,但对农业保险的政策认识不深,理解不透,保险意识不强,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保险意识,主动入保。
二是各级政府财政尤其是中央、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一方面由于各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农作物种类的不同,建议农作物保险范围由县级政府确定,由县(市、区)级政府农业、财政部门上报,并由省、市政府农业、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原则上对县域内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农作物要全部纳入保险农作物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支持力度,提高理赔标准。建议政府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适当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保费标准,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支持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理赔标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和保险的保障作用,确保农业朝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系衡阳市政协常委、民建衡阳市委副主委、衡南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