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母亲的家书

作者:赖明勇 发布时间:2018-03-12 08:57:16

    母亲是在去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去世,转眼就是一年了。 

别人都知道我是江西吉水人,但很多人不知道我母亲是湖南宁乡人。这是我与湖南最初的渊源。后来我考入湖南大学,留在湖南工作、成家都是后来的缘分了。 

   母亲的童年其实并不快乐, 我的外婆在她3岁时就去世,9岁时外公也去世。成为孤儿的母亲不得不投奔到江西南昌近郊的舅舅家。就这样在南昌长大的母亲成了“江西人”,后来成了小学老师。后来她遇到我的父亲——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当时少有的大学生。 

因为父亲成分,在那个年代我们一家被下放到江西兴国最贫困的社富大队,后来又搬到祖籍江西吉水。这是父亲的出生地,从此一家就在这里生活。国家拨乱反正,按照政策我们一家是可以回到南昌。但父亲习惯了吉水生活就一直留在这里了。 

应该说这是段比较颠沛的生活,但是母亲从来是很乐观,没有抱怨,一直默默地支持自己的丈夫,呵护着自己的子女。父母都还是当时少有的“吃商品粮”的,但家里其实过得很苦,因为我们是四个兄弟,家里人多。除了没有种田,父母一样要去公社大队干活,譬如种菜喂猪。 

   尽管如此,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记忆最深的是父母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子女的教育。记得我4岁多,父母就开始教我打算盘,啪啦啪啦中,从1开始加,加2、加3……一直加到36,可以得出666,就说明没打错,这是对我最好的知识启蒙。而且父母的教育方式永远是激励为主,鼓励我们进行不同的尝试,注意培养我们的兴趣。

   父母也注意培养我们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考上大学那年,从吉水来长沙上学,需要转很多趟车,坐完汽车坐火车。母亲开始想送我来上学,但父亲反对,说人要多给锻炼机会。就这样我一个人带着一个旧樟木箱辗转来到湖南大学。 

  我的大学四年是母亲家书陪伴的四年。母亲每周会写一封信给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读书、生活,也谈社会经济发展等,每次都是好几页纸,当时我都不理解母亲怎么会有这么多话想说。印象深刻的是,家里每个月给我的生活费,大学四年5元、10元、20元、30元,这样依次递增。母亲在信里常跟我讲,生活要有划算,用现在的话说是要有理财意识。 

  后来我也成了“教书匠”,也做了父亲,我才明白:一千个父母有一千种爱的方式,而我的父母选择了用家书。在我青春的岁月里,这些平实的家书让我无比温暖,也是我的精神源泉,激励着我去好好读书,去热爱生活。 

  父母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传递到我与女儿的相处、我与学生的相处。我对女儿的要求是要做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她小时候从来没有上过课程补习班,倒是钢琴、歌舞、游泳等兴趣爱好我们会全力满足。她现在是在美国读大学,我不能像母亲那样每周写信,但我们父女俩会密切的微信联系,看到好的文章,我会马上转给她。 

  女儿在美国学习,表现得很独立。我也像当年母亲那样,对女儿日常消费会有建议。只是当时我想让她学金融,但她选择学习天体物理,我充分尊重。女儿喜欢音乐,她在美国学校组织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六个同学成立了乐队,她是主唱。我也是鼓励她不要影响主业就可以,女儿也很懂事,每周只去排练一晚。 

  我想认真努力去工作,乐观积极地去生活,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儿孙们对母亲最好的纪念。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