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寒食清明日,又是思亲致敬时。
清明这一天,在我的记忆里,自小就被父亲牵着手去爷爷奶奶的坟头行跪拜大礼。现在,父亲母亲岳父岳母相继去世,清明上坟,延续传统,于我自然是义不容辞。而自2000年岳父去世之后,4月5日正清明之前去为自己的父母上坟、清明当日陪内兄妻弟给岳父扫墓便成了惯例,今年,又值替岳母立碑之时,更是不能例外。
孩子的舅舅们正在从长沙赶来的路上。站在窗前,等着出发的消息,望着窗外的春风梅雨,想着有关清明的那些事,思绪如树上的杂花,随风飘飞。
清明节,相比中国传统节日,实在是特殊。其它传统节日都使用阴历,唯独清明使用阳历(自民国开始)。端午、中秋、春节都可拜亲访友,都有人操办喜事,唯有清明,像独生子女一样,有点落寞冷清,走门串户,男婚女嫁,似乎都与它无缘。它侧重于追思先辈表达怀念之情,而非欢庆人生尽抒相聚之乐。一般情况下,女性不需上坟祭拜,女婿更是不能,因为祖宗的法力有限,女婿毕竟是外姓人,发了外姓就发不了同姓,而其它节日,女婿不到老丈人家走走,怕是即便长辈们不说什么,自个儿心里也会犯嘀咕。但我岳父母有点特别,认为都是子女,没什么外姓不外姓的,希望自已百年之后子女都去祭拜。
清明节,何止是特殊,还非常重要。你可以无视春节,但不可无视清明。古谚云:“清明不祭祖,来世变猪狗。清明不扫墓,来生孤单过。”多精明的祖先呀,为了让后人不忘记慎终追远,连心理学都用上了。有谁不希望自己的来生比现在好呢?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由来久远,源自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的君臣际会。晋文公结束十九年的逃亡生活登上国君宝座,遍赏群臣,唯独忘了逃亡路上割肉救主的介子推。介子推一气之下,携母隐居绵山,宁可母子被烧死也不肯复出。为忏悔自己的过错,也为旌表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晋文公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日,这便是清明节的前身。原来从没有想过此事之真伪,今日思之,顿觉蹊跷。何以驾车的牵马的烧饭的煮菜的陪聊的陪喝的都得到了犒赏,而舍救主的介子推却被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真的是因为介子推“不言禄”的原因吗?若真是如此,晋文公就难逃昏君之嫌,更难有后来的称霸之业了。或许,易牙烹子的事,他早有耳闻。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尝遍了天下山珍海味,憾未吃过婴儿肉。为满足齐桓公的好奇心,大臣易牙竟然烹子啖君。齐桓公不听管仲临终“易牙有非常人之行,必有非常人之心,须远离”的忠告,最终使得自己尸骨未寒而易牙乱国。晋文公恐怕不是忘记了奖赏介子推,而是不想奖赏他吧。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应证了晋文公的判断,介子推意气用事烧死自己也就罢了,何苦还要让自己的母亲陪葬呢?其心是不是太硬?太狠?当然,此事也成全了晋文公贤良的美名。晋文公的心思和行为,时人和后人未必不了然于心,只是或为尊者讳或为当权者用而没有揭穿罢了。不得不佩服晋文公不赏介之推之英明。晋文公之后的吴王夫差,就是因为缺少这份英明,相信了“尝粪便知病因”的越王勾践,最终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当今之世,类似齐桓公、吴王夫差者恐怕大有人在。“他们经过堵车区了,我们准备出发。”老婆的提醒,把我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
“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不欺。和往年一样,天人感应,风,不约而来,雨,不邀而至。一行十来人,身穿雨衣,脚著套鞋,迎风冒雨,向山上进发。
岳父先逝,岳母后亡。岳父安息在天井山林场,此地后来禁止安葬,只好让岳母长眠于许市徐家大山,两地相距十来公里。
我们先去祭拜岳母。这儿是一个新开发的墓地群,墓地皆沿山路而建,自下而上,一座挨一座。岳母的在半山腰,没有雕栏,更无玉砌,只有黄土一堆,墓碑也还未立好,相比其它的墓建,朴实得显眼。
看着眼前的一抔黄土,想着长辈们一个个撒手西归。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缠绵的江南细雨,落在心里,化作拳拳文字。
自古清明少晴明,昨乃高阳今又阴。
天公知有炎黄祭,遣风调雨寄哀情。
风吹草浪相思起,雨打江花悲情生。
更有春雷来相警,人生不是常青藤。
青藤万年难有尽,世间罕见百岁翁。
碑上文字清可辨,墓中亲人缈难寻。
三叩九拜为何故?慎终追远感亲恩。
问我亲人长眠此,应无人世烦心事。
前有清潭后有山,空气清新体安康。
左是家人右是邻,闲来无事话前生。
前生虽无大富贵,儿孙孝顺足可慰。
最慰一生多奔波,教得儿孙不蹉跎。
临别高插清明灯,长照尔府不阴森。
明年此时再相会,君恩如月永不坠。
祭奠完岳母,我们迅速赶往天井山林场。
岳父的墓地比岳母的墓地环境更加优美。它地处一个大约三百米高的山坡上,背后一座大山,前面一座小山,山下一片狭长的十亩许的湿地,湿地上杂草繁茂,小溪纵横,时有蜻蜓戏水、蜂蝶相逐,湿地前面是一个天然的大水潭,常年不干,春天水满,与湿地相连。墓地四周浅草丛生,楠竹高耸,竹苞处处,树木榛榛,香樟、松柏、水杉等杂立其间。天赐福地,天然、静谧、幽香,而又生机勃勃。
一到林场,我们立刻奔向那块熟悉的湿地。
和往年一样,草满湿地水满池,水草相连鱼虾戏。春天,香鲫最喜欢逆溪水而上,或为寻找溪水带来的美食,或为听取溪流的潺潺声,为初生的鱼宝献上第一首天籁之音。香鲫游到湿地,被杂草缠住。我们撸起衣袖,时而在草中捡鱼,时而在水下摸鱼。68条香鲫,68次惊喜。
怀揣着惊喜,向山上爬去。山虽不高,行程却有点艰难。茂密的杂草遮住了原本不是路的路;横七竖八的荆棘,一不小心,不是钩住了衣裤,就是挂住了头发;根根枯死而斜倒着的树木,条条溪水冲成的山沟,迫使我们好几次改道而行。
气喘吁吁,腰腿酸痛,但心情格外舒畅。因为我们感受了追思的慰藉,收获了捉鱼的惊喜,享受了满眼的碧绿,吞吐了满腹的清新,体验了爬山之乐。
“路上行人欲断魂”,文人之笔,可以理解的。古代上至朝廷下至家庭,现在高至主席低至平民,清明虽都是祭祀之日,但也并非只有悲伤肃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新欢快的气息在空中飘散,在祭祀者心中流淌。清明不只是燃香点烛,还有踏青赏春,不只有忧愁伤感,也有欢欣鼓舞。“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萤。”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古人争相出城扫墓踏青时的盛况与欢乐,吴先生要是活到现在,一定会“当今世界殊”了。
离开岳父的墓地,风已住,雨也停。回首,山云氤氤,绿树隐隐。
突然想起端午。端午被韩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从此,端午不再姓“中”而姓“韩”。不少国人愤然,欲与韩人对簿联合国。愤然者其精神可嘉,其想法荒谬。自已生的儿子不认生母认养母,谁之过?
清明,中国人的清明,是生死情相连的纽带,是古今心相通的桥梁。它代表着炎黄子孙不忘祖德,象征着中华民族万世延绵。
这一天,千万别忘了,去祭祖扫墓,去踏青赏春,去遥思过去勇开未来。
弘扬中华传统,别让清明改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