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重庆实践教学之旅顺利完成,行程虽是紧张,内容却相当丰富,令人深受感染和震撼。
甫一入住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南山脚下眺望长江嘉陵江交汇,一片开阔,河对岸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山城风情扑面而来。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堡垒,是党的统战工作重要实践地,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是民主党派的重要发祥地。历史的种种过往如同这长江漫流一般缓缓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在抗日战争中,重庆由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其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
我们参观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社院教研室的骆平老师为我们做了教学导入,他用生动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记录向我们展示了重庆的抗战历史。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狂轰滥炸,重庆因日机轰炸直接伤亡3万余人、间接伤亡6000余人,直接财产损失约50亿元法币、间接财产损失约33亿元法币。面对日军的轰炸,重庆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展开英勇的反轰炸斗争,用血肉之躯和精神之魂构筑了坚不可摧的抗战之墙,粉碎了日军摧毁中国抗战意志的阴谋,激发了全民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国总统罗斯福有感于此,致书重庆人民,对他们的顽强精神给予高度赞誉:“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
愈炸愈强的重庆人用智慧的大脑、勇敢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保证了各行各业的稳定和市场的繁荣,保持了欣欣向荣的生机活力。朱自清在《重庆一瞥》一文中写道:“街上还是川流不息的车子和步行人,挤着挨着,一个垂头丧气的也没有。……这些人的眼里都充满了安慰和希望。只要有安慰和希望,怎么轰炸重庆市的景象也不能会惨的。我恍然大悟了——只看去年秋天那回大轰炸以后,曾几何时,我们的陪都不是又建设起来了吗!”。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在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中得到充分彰显。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重庆反轰炸斗争的胜利正是各党各派、各界人士与广大市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在重庆舞台的缩影。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极急剧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煨烬,军心仍如金石。临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后方无数热血儿女投军从戎去抗击外敌,前线无数将军战士抛洒热血,牺牲性命。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年轻到还没有开始自己的生活啊!是他们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明媚春光,是他们的牺牲才让今日到处是笑语欢歌。“中华复兴”不是轻飘飘的口号,而是凝结着多少遗憾和坚毅的沉甸甸的期盼,这是我们真正不能忘却的历史使命。
红岩精神放光芒,九载山城意气扬
在重庆的歌乐山麓、嘉陵江畔,有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红岩精神”。从周公馆、桂园到红岩村,从红岩烈士墓到渣滓洞、白公馆,这是一个丝毫不比烽火连天、机炮声震的战争之地逊色的一个战线,这里更需要勇气、信念和智慧来铸就丰碑。参观之时,那犬牙交错的敌我阵地,让人心惊,更是佩服当时工作在这里的党员干部,那需要怎么样的坚定信念、勇敢气度和敏捷心思,才能开展工作,取得胜利。但是他们真的做到了,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印象最深的,是插入军统电台的尖刀——潜伏在国民党军统点讯总台以张露萍为领导的“电台特支”。7个年青人,其中4人还没有任何影像存世,只能去想象他们的意气风姿。他们将情报、密码源源不断地送往南方局、延安,为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和保护中共地下党组织立下汗马功劳。不慎暴露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们始终严守组织机密,不透露半点讯息,1945年7月,他们被秘密杀害于贵州。由于他们从事的是极为秘密的工作,其身份、事迹不被了解,几十年寂寂无名,经过艰难调查,直到1983年才被评为烈士。叶剑英元帅为此还亲自写了证明。对于这一点,他们应该是不会计较的,甚至可能从来未曾想过。心中没有光明的人,如何行走在最黑暗的地带,脑中只有功利计算的人,怎么能肩负这样的工作。那些他们在乎的人所爱的人,那些在乎他们爱他们的人呢?如何去想象这份痛苦?我想起电影《风声》最后那如泣如诉的台词:“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照片上的年青人都在微微的笑,是那么坚定从容,我想那个在白公馆里瘦成皮包骨的小萝卜头也是有笑容的。他太小了,他应该被父母宠爱,被老师关爱,被同学友爱,但他却终年穿梭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在电网高墙里担负起那本不应该属于他的工作和任务。这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所以他临死时候还紧紧抓住那支双色的铅笔。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战士,是共和国、乃至全世界最小的烈士。希望这个记录永远不要被打破,所有的奋斗和努力,就是让孩子永远只是单纯的孩子,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红岩精神包含着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扬红岩精神,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克艰克难,让红岩精神永存!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在重庆北培区,我们连续参观了卢作孚、晏阳初、陶行知纪念馆,并参观了育才学校办学旧址。
卢作孚,近乎完人的现代船王,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是先生的一副字“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先生胸怀历历可见,跃然于纸上。卢作孚先生作为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毕生致力于探索实业救国强国之路。毛泽东曾称赞他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幕传奇大戏: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做了教师、记者、社长和总编,还曾经创办了成都通俗教育馆和西部科学院;一个以一艘小船起家而统一长江航运的中国船王,并且在抗战时期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撤退”;一个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在贫闭之地推行乡村社会建设实验的社会活动家,一个出身贫苦却能不被富贵所惑而坚守朴素之风的最穷大亨……。更为重要的是,他向世人展示了在那样一个混乱动荡且充满阻力的时代,一个人如何用饱满的热情,心怀伟大的抱负,一心想要改变国家造福民众,那种沛然的人格力量。
卢作孚于1914年认识了黄炎培,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了长达38年的密切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黄炎培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思想对卢作孚影响很大,尽管卢作孚自1925年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救国,但他始终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职业教育。黄炎培与卢作孚以教育与实业两种救国思潮为媒介建立了频繁的互动交往。两人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推进了各自事业的发展。卢作孚先生虽然不是民建会员,却与民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和民建成立旧址陈列馆中,我看到了像卢作孚这样一大批实业家,如“火柴大王”“盐碱大王”等等民建先贤,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大力发展实业救国,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展。在新时代,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象卢作孚这样的企业家,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这样的企业家精神。
陶行知和晏阳初两位教育家扎根于中国基层,用教育来点亮希望,让人民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他们将自己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声声肺腑之言,如今听来依然毫不过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两位教育家的夙愿正在新中国日渐变为现实。就在育才学校旧址旁边的新育才小学里,小学生热情而礼貌的向我们打着招呼,他们洋溢着孩童的天真,用无穷的创造力画画写字做手工,他们是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未来主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这些民建先贤和卢作孚、陶行知、晏阳初等爱国民主人士,他们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这正是要我们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切片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历史前进的必然方向。为了国富民强的目标,多少仁人志士艰难探索着各种道路,尝试着各种途径,历经挫折和失败,有一个声音渐渐清晰了起来,那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获得解放,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48年,中国共产党于4月30日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
1958年,病危之际的马叙伦勉励书就了毕生奋斗的深切体会:“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正道,才有良好的结果,否则根本上就错了”。
在“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之际,有幸作为中央社院民主党派第39期干部培训班之中的一员到重庆参加实践教育,深感荣幸,也倍受启发与鼓舞,我将进一步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学习老一辈民主人士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为国为民兢兢业业、舍身忘我的高尚风范,坚定政治信念,立足本职踏实工作。
离渝之刻,耳边忽闻一首歌:
一天宛如一年一年宛如一天
任时光流转 我还是我
一遍用了千遍千遍只为一遍
当回忆久远初心始现
我做了那么多改变
只是为了心中不变
……
回想那些人物,栩栩如生,感动莫名。
(作者系民建湖南省委宣传联络处副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