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轮”驱动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作者: 李琳 信息来源:宣传联络处 发布时间:2024-08-02 09:56:52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民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应发挥好民建与经济界联系紧密的界别优势,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作实际,将学深悟透三中全会精神,与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与政协“1453”履职工作有机结合。聚焦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领域、重大目标及重大举措等,深入调研,广纳民意,提出“站得高、看得远、落得地”的高水平资政建言,为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民建力量,展现民建担当。

根据本人的专业特长和关注重点,就如何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谈几点体会。

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表明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具体路径是作好三篇“双轮”驱动的改革大文章。

1、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依赖于突破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突破性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因此,畅通科技创新0-1~1-100~100-1000的全链条通道,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堵点与难点,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这就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能转”、“不会转”、“不敢转”、“不愿转”,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2、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双轮”驱动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其中,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但,新兴产业的培育不能“一刀切”,应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此,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双轮”驱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人才引育与用留“双轮”驱动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颠覆性技术创新还是创新成果转化,都以高素质人才为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因此,坚持人才引育与用留“双轮”驱动,在培育造就一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同时,创新人才流动共享机制,最大限度激活人才潜能,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