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国家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并率先在武陵山片区试点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并积极推进片区教育扶贫等各项工作,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武陵山片区教育事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农村贫困人口代际传递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今年全国两会上,赖明勇代表提出《关于加强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建议》,呼吁加大对武陵山片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现有经费投入难保发展需要
在走访调研中,赖明勇发现,武陵山片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经费投入难以保障发展需要。“大部分学校存在校舍面积严重不够、功能用房缺乏、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许多学校课桌椅老化,办公和教学条件落后,缺乏体育教学器材和学科教学器材。特别是规模较小学校获得的经费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更谈不上改善办学条件。”
而教育扶贫人才的不足也制约着武陵山片区的发展。由于经济落后以及激励措施的缺乏,导致大量贫困地区优秀干部和教师通过遴选、调动等方式前往相对发达地区,乃至自主创业。
赖明勇说,一些特岗教师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情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自身缺乏扎根基层从教素养,仅将特岗教师一职作为回城“跳板”。而工资待遇的政策承诺与实际兑现存在一定差距,工作生活条件差,更导致了他们不到岗或中途离岗。
为此,赖明勇建议,完善和规范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配套政策,大力给予优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免去地方配套资金的要求;开展多种扶贫方式,政府扶贫和基金扶贫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小学、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主要包括:新建、改扩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课桌椅;培训小学、初中教师和校长;强化各级政府在完成本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从体制机制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促进教育扶贫人才队伍建设,赖明勇建议,可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扶贫投入的同时,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当地教育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增加教师编制,改进招聘、补充教师办法,同时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教学需要每年核定一次编制;从职称评定、津贴补助等方面,研究制订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发达地区骨干教师及省内外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片区工作就业;增加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指标,大量培养留得住的本土教育人才;将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招考下放至县,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地户籍者优先,并将片区高中教师招聘纳入特岗教师招聘范围,对特岗教师工资、五保一金等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其待遇。
针对边远教学点得不到重视,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差,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3元的营养午餐标准偏低,导致许多偏远山区学校的孩子处于营养不良的“隐性饥饿”状态,因为没有配套工作经费,学校经营困难等问题,赖明勇也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边远教学点撤并要从实际出发,对保留下来的教学点予以经费上支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多种因素,适当撤销一批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教学点,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不能单纯以生源数量为撤并学校的唯一标准。对“营养午餐”项目应实行多种供餐方式相结合,建立学生家长、公益机构、新闻媒体、个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保证资金充分到位。并按照卫生标准与营养学标准,细化午餐的配比和营养搭配。
(本版图文均由本报特派记者张蕾、姚依农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