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国(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新常态下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以提高效能效益为核心,加强教育资金资源筹措。长期以来,教育扶贫资金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资金,分别掌握在扶贫、教育、农业、人社(原劳动部门)等职能部门,导致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因此建议,以县为单位加强整合统筹,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到一个平台,改变过去“九龙治水”、效益低下的做法。另一方面,教育系统自身内部也要进一步整合统筹各项资金,改变“碎片化”现象。
目前武陵山区最为薄弱和滞后的是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较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建议在武陵山区加快启动第二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增加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重。同时,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张玲(省人大代表、怀化学院副院长)
抓好国家资助的五年制技术教育
目前武陵山片区的硬件教育扶贫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教育扶贫的软性要求仍然没有达到。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扶贫客体的关注,即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少年儿童和以农村师资为核心要素的教育资源的扶贫,做的远远不够。
在怀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以上,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城市超编与农村缺编的矛盾并存。因此要建立武陵山片区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的教师补给机制,同时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教师工资专项补助的制度。
据调查,现在大部分偏远山区的孩子,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出去打工了,其中女学生辍学务工的比例达到了80%。因此,建议通过进一步抓国家资助的五年制技术教育,来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在成年之后,再外出务工。
袁星洁(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书记)
“大班额”已成较为严重问题
大班额问题,是当前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大班额现象,既影响了学校教学,又影响校际平衡;既束缚学校的教学创新与发展,又严重地影响师生身心健康。
解决之策: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走出班级规模与教育效益的关系误区;政府应该通过减免税收、优先征用土地、允许根据市场浮动收费等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学办学,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以此推动社会资金向教育领域投入,分流学校公办学额;以资源流动的方式实现优质共享,如将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消除其单位属性,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将教师轮教、校长轮岗制度化、实质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雷明智(民建会员、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
打破职教与普教间的壁垒
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积极开展职教扶贫大有可为。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同时对职业学校、职教中心进行对口帮扶,派老师到县、乡、村开展扶贫和智力扶贫。对此,政府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
建立完善的教育扶贫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确保职教扶贫项目能持续和稳步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统筹,加大职教扶贫经费的投入力度。
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大学的衔接通道,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让优秀的中职生可以直接升读高职、应用型大学甚至攻读专业技术类硕士学位。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互联网+职教扶贫”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寻晓燕、许望桥整理,图由本报记者曹劲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