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在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扶贫的调研中,发现了哪些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李壮丽(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过去教育扶贫主要集中在硬件上,比如建校舍、添桌椅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很多农民进了城,农村学校生源也在减少,建好的校舍很多都没有利用起来,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给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些地方在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还在说建了多少学校、修了多少教学楼、有多少学校达标等,但实际上,现在农村学校面临的更迫切问题是“软件”,即缺人、缺生源、缺老师。
去年,省政协民宗委和民建省委组织开办了两个“教育移民班”,把需要资助的农村孩子接到县城读书,求学所产生的费用全免。进行集中式的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方式的一项创新。
筑了巢,却引不来凤凰,这个问题需要深思。教育投入不能一味只考虑硬件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人”上。
湘声报:为什么对发展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李壮丽:贫困地区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区位条件差等多方面因素,创办综合性大学并没有优势,而且现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大学很多,基本已近饱和。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所以,我们提出,应该在民族地区着重提倡发展职业教育。
同时也要看到,现在的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还比较落后,需要在科学设置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上寻求突破。
湘声报: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教育、就业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李壮丽: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读书乃至上大学,但一般不涉及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带着知识和本领回到家乡,但又不能强制性要求,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问题,民族地区考出去的学生,由于人脉等因素,在大城市找个好的工作相比较更不容易。
民族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落后,引进并留住人才不容易,要更多地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比如,在义务教育的“特岗教师”招考上,就可以制定本地户籍者优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