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刘洋王双)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半年内将剩余的551万贫困人口清零。如何攻下最坚硬的贫困“堡垒”?成为全国两会上委员热议的焦点。
挖掘革命老区“红色基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巩固老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老区乡村振兴,既是应对疫情扩大内需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
两会期间,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联名江西省政协主席姚增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湖北省政协主席徐立全、贵州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和四川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等6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
提案建议,继续对革命老区实施常态化扶持政策。将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纳入“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的革命老区范围。加大老区新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并启动老区“三路”畅通工程行动。规划投资建设老区“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打通老区路网最后一公里。设立老区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分期分批支持老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设立面向革命老区的重大社科研究课题和文艺创作、文化产业专项,把中国革命老区打造成“红色”为主题的特色世界旅游目的地。
多措并举鼓起农民“钱袋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脱贫攻坚大考的“加试题”。
疫情之下,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赖明勇关心农民的“钱袋子”。他建议,多途径推动农民增收。夯实基础提升经营性收入。加大农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支持“互联网+三农”,发展乡村地区电商、冷链物流等。精准帮扶增加务工性收入。探索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优化配置企业招工的岗位需求与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引导快速稳定就业。深化改革盘活财产性收入。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经营,探索改革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资本的抵押、流转途径,为贫困户分红、务工提供更多便利。
帮助贫困劳动人群端稳“碗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9处提及“就业”,定下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如何帮助贫困劳动人群端稳“碗饭”?
“贫困劳动力从事的工作和职业可替代性强,就业面临更大困难。”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海建议,及时出台全国性专项就业援助规定,支持各地在将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基础上,及时将返贫、致贫风险户纳入认定范围。建立跨区域、层级、部门的劳务输出联动机制,提供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张大方则将目光对准残障人群就业这一“市场失灵”领域。建议推广“融合就业”模式,促进残障人士“有尊严脱贫”、可持续脱贫。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建立“融合就业”互动平台。对实施“融合就业”的企业,在财政金融投入、税收减免、残障人士就业无障碍设施建设、技术手段、器械装备以及直接针对残疾人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补贴和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出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业教育是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关键举措。”全国政协委员石红建议,对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在资金、指标上予以倾斜。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参照农村教师补贴制度,对民族贫困地区高素质和紧缺人才引进实施专项补贴。支持民族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与高科技、高成长型、高附加值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并给予专项补贴,推动产教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