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都要回益阳军休所住上一段日子。
这里干净、整洁,随时供应热水,如果是在冬天的夜晚,冲个澡,热乎乎地钻进被窝里,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飘雪,是一种享受。
最早来军休所的那一批老人只剩下七、八位了,都在九十岁左右,他们越老越精神,要么比赛门球,要么争论俄乌战争,我好几次看见楼上的王老坐着电动独轮车上街买菜,对面那栋的李嗲嗲最猛,他打过长津湖,九十三岁的人了,颤颤巍巍地走到阳台上,铆足劲地唱了一句“跨过鸭绿江”, 然后就是一个左弓步冲拳,吓得孙媳妇急忙扶他进屋。
军休所的周边环境不错。
在军休所大门外,有一条通往外面、长约300米的艺峰巷,巷道左侧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巷道右侧是众多的小吃摊位,每天的下午五时,这条巷子开始喧闹了。
很多女生蜂拥而至,或品尝特色小吃,或美容美甲,或前往那座宠物楼撸猫咪。
也是这个时间点,你能够看到有四、五个本地居民从家里推出流动摊位车,满载着热气腾腾的“土家酱香饼”、“炒粉”,前往巷子口。
没多久,“发粑小哥”闪亮登场,他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驮着一大筐发粑粑,踩着《红高梁》主题曲节奏踏歌而来:“发粑粑、发粑粑、发粑粑啊, 发粑粑呀嘿,买发粑粑呐!”逗得巷子里学生妹子不住地窃笑,“发粑小哥”的高音嗓子是天生的,没进艺校实在是太浪费了。
出了这条巷子口,便到了栖霞路。这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1000米的道路,西接会龙山景区,东临秀峰湖公园。
会龙山景区是一个天然氧吧,主要看点是曾士峨烈士纪念碑、何凤山陵园,以及晋朝古刹栖霞寺。曾士峨烈士是早期红军悍将,红4军第11师长,何凤山先生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恩人,他们都是益阳名人。栖霞寺建于东晋,寺内观景台可以看到资江和城区。山里的雪景最美,可以看到“野寺望山雪,空斋对竹林”画面。
秀峰湖公园是中老年人晨练、打牌、钓鱼、吊嗓子、饭后遛食的好去处。只要不下雨,去秀峰湖打牌的老年人很多,起码也有三十桌,有时一旁围观的人比打牌的人还要多。
还有一部分老人喜欢“地花鼓”。秀峰湖的西北角有一个造型别致的露天戏场,每天都有很多老年人在听“地花鼓”戏,唱戏的人一般来自民间,声情并茂,又是哭、又是闹的,喜欢听的,可以在那儿呆上一整天,不吃饭都没关系。我不习惯这种地花鼓调子,觉得聒噪,土得掉渣。
秀峰湖公园人气最旺的时候是在夜晚。每到夜幕降临, 公园广场的几台高声贝音响同时响起,上百名老年男女开始翩翩起舞,远看整齐划一,近看类似健美。有时,公园广场也放露天电影,于是,一边是有节奏的舞蹈音乐,另一边是露天电影的声响,两者交织在一起,大家却能相处,互不影响,你跳你的,我看我的,看电影的多半是一些打工群体,或者是一些本地的嗲嗲、娭毑,他们看得很投入,就连附近算命先生的那只不怕人的黑八鸽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他们也不会去捉。
秀峰湖公园那条一里路长的小夜市很出名,什么东西都有买的,包括生活小物件、小孩子喜欢的棉花糖及小糖人,还有打飞镖、套圈圈,也包括美容美甲、炒粉和烧烤,等等,简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到这里来的,一般是附近居民,小孩子很多,都是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来玩的,也有不少情侣前来品尝小吃的。我一般是来感受气氛,有时也花十块钱买三双袜子。
栖霞路是一条网红小吃街。相比秀峰湖公园,这条网红小吃街更受年轻人欢迎。这条街有近六十家装饰新潮的小吃门面,如“甜啦啦”、“蜜雪冰城”、“柠季ningji”、“正新鸡排”、“苏记卤味饭”、“螺蛳粉”,等等,这些小吃店比艺峰巷的小吃上了一个档次,流连于此的美院漂亮女生特别多,我每次来这里,都觉得年轻了好多岁。
其实,这条小吃街很多年前是湖南橡胶机械厂的职工生活区,该厂以前是赫赫有名的军工企业,来自北方,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当年该厂待遇好,地位高,厂里的年轻哥哥和工人妹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富帅”和“白富美”,非常潇洒,想低调都很难。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能想象到当年湖南橡胶机械厂职工生活的快乐气氛,该厂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带来了新生活理念。而今,那段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在这条街上还是可以找到不少当年留下的生活痕迹。
比如,这里的中老年人说普通话的多,而且翘舌音很重,又比如,这里有几家正宗“北方老面馒头”店,老板已经是湖南橡胶机械厂“工二代”了,他们从小就在父辈那里得到了“北方老面馒头”真传。
当年那批来益阳“三线建设”者的后代中,也有完全“益阳”化了的,而且在新潮的网红小吃一条街将传统美食发扬光大了。比如“周老倌面馆”。
在网红小吃一条街,甚至在益阳,最能够代表本地风味之一的,恰恰就是“周老倌面馆”的米粉--韧性十足的米粉,在开水中烫熟,趁热浇上滚烫的头料汤,再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肉类等码子,自由搭配组合,尝过的人都会为这鲜香微辣的美味所倾倒。
“周老倌面馆”位于这条网红小吃一条街东头,在很多老益阳人心中,它就是家乡味道的代名词。都说,这家店里的汤底很香,吃起来很有味道,当地人几乎每周都来消费一次,有不少“体面人”也到这家店子请客。
这家开了几十年的小店有特点,它的菜码子份量足,米粉口感很香,有点嚼劲。
店老板龚大姐,娘屋里是哈尔滨人,她嫁给了益阳本地一户周姓人家。
她从年轻时就习惯了标志性的齐耳短发,精明干练,就像是小店的形象代言,她负责招呼客人,可真正掌控这碗“周老倌米粉”制作秘密的不是龚大姐,而是她的公公“周老倌”周老爷子。
周老爷子的拿手绝活,除了精心熬制大骨头汤外,就是几乎每桌必点的一种招牌浇头,即浓汁红烧排骨。
周老爷子制作红烧排骨有一套,最主要的是,他在用心去做,他讲诚信,对客户负责。
周老爷子用的食材很普通,即排骨,姜葱,食盐,味精,料酒,冰糖。
周老爷子首先用料酒、姜片和大葱焯水去排骨腥味,然后将排骨用清水洗净。接下来用冰糖熬制糖水,放入排骨翻炒上色,再在锅里放盐、料酒、生抽、老抽,味精,小火焖,收汤不收汁,放一晚上,让排骨软化、入味。
如此,将红烧排骨连汤汁浇入,嗦上一口,爽滑弹牙的米粉挂着鲜香的汤汁弹跳入口,再咬上一口入味的红烧排骨,掺着汤汁的排骨肉在口中即刻化开,好不惬意。
如今,市面上的米粉店不断改良,但是“周老倌面馆”还是坚持多年的老味道,就像龚大姐标志性的齐耳短发一样,几十年来从未改变。
行走在老家的这条网红小吃一条街上,我感受到了这里的过去与现在,虽然当年火热的生活场面已经消失在了时光的变迁中,而跨越时光流传到现在的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依旧在人们热腾腾的生活里,鲜活地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