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牵引复兴号驶上青藏高原的“火车头”——彭新平

作者:邓潇综合 信息来源:株洲民建 发布时间:2024-10-24 15:53:32

1429103289.jpg

彭新平,民建会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创新研究部经理,正高级工程师,中车集团首席技术专家。

2023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的102年华诞之际,复兴号动车组鸣响风笛、首发西宁、驶向格尔木。这是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施工完成后,开行的首趟复兴号动车组,标志着青藏铁路正式迈入动车时代。这是彭新平主持研发的又一款复兴号动车组成功驶上具有“天路”美誉的青藏铁路。此前,我国首次在高原地区开行的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同样也是由彭新平主持研发。从2015年至今,彭新平先后主持研发了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等多款动车组,全面推动我国普速铁路进入动车时代,是轨道交通领域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在追逐信念的路上,敢为人先,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闯劲推动研发工作

109749625.jpg

实干者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彭新平1999年加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来,长期从事电力机车、动力集中动车组和轨道工程车等领域的研发工作,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担任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铁道科技奖、詹天佑青年奖章、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等多项荣誉

2018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从“万国造”到“复兴号”,凝聚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史,也见证着彭新平的创新之路。

2019年春运期间,彭新平参与研发的时速160公里“复兴号”动力集中动车组上线运营,成功牵引我国普速铁路进入动车时代,使“复兴号”动车组家族成功涵盖160公里至350公里多个速度等级,成为最闪耀的“国家名片”。

同样闪耀的,还有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2020年10月,国铁集团正式启动高原双源动集的研制任务,项目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面对史无前例的项目周期和技术难度,彭新平勇敢挑起重任,组织研发团队一方面加强与业主沟通,明确动车组技术指标,快速形成总体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牵头企业,贯彻“动车和拖车一盘棋”的整车思想,积极与相关企业设计联络。同时,彭新平组织设计团队开展方案设计,召开各类设计研讨会百余次,那段时间,彭新平奔波在实验室和工地上,团队在哪里,会就开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彭新平就在哪里。经历整整30天的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团队就拿出了设计方案,40天就完成了2000余张图纸的绘制,并一次性通过了国铁集团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型式试验。

2021年6月25日,彭新平牵头设计的复兴号高原动集动车组鸣响风笛、拉萨首发、驶向林芝,奔驰在“世界屋脊”,中国铁路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大陆31个省市区的全覆盖。彭新平回忆说:“复兴号动车组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盼、承载着西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公司在动车市场接续奋斗的豪情,我责无旁贷”。

在坚定信念的路上,奋勇搏击,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执着推进创新工作

1615366131.jpg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新者胜。1435mm是世界各主要国家铁轨的宽度,也是公认的标准轨距,列车在这样的轨距上如成年人行走在宽阔的公路上一般稳健。2010年,中车株机获得马来西亚电力机车订单,当地的米轨铁路的轨距仅有1000mm,电力机车在米轨上高速运行,堪比平衡木上赛跑,研发难度极大,相关技术在国内尚无批量运用。彭新平授命组织研发团队,一方面开展整车方案设计,另一方面组织仿真试验团队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从各类方案中确定可靠性最高的设计。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出口马来西亚机车成功下线交付。

彭新平所在的研发部门作为公司技术核心部门,在新品研发过程中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构建平台化车型。平台化,即搭建不同功率和牵引力等级的基础车型平台,再通过优化设计的方式实现业主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平台化建设要求最高、牵涉专业最多、复杂性最大。彭新平从中功率的轨道工程车着手,牵头设计满足当前主流城市轨道交通运用工况的平台车型,并成功搭建ZER3/4/6等多款适用于不同电流制式的轨道工程车平台,成为“碳达锋”“碳中和”背景下,国内蓄电池工程车的主力军和“抢手货”。

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断攀登,以忠勇敢的信念努力画好同心圆

1986927206.jpg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社会潮流奔涌不息,但彭新平的初心和奉献精神历久弥坚。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一员,彭新平除了热心参加公司党委统战部和民建市委会组织的系列学习与交流活动,依靠在产品设计中积累的敏锐洞察力,留心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为株洲的产业发展、社会民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热情。

在彭新平身上可以看到老一辈民建人坚定信念、执着奉献、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宝贵精神的影子。他说,在长期追求技术突破,突破一个个“卡脖子”难关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这是我们每一个民建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

热点专题

微信公众号
网站手机版